Discuz! Board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搜索
热搜: 活动 交友 discuz
查看: 146|回复: 0

玉田的这些地名

  [复制链接]

768

主题

769

帖子

2802

积分

金牌会员

Rank: 6Rank: 6

积分
2802
发表于 2024-6-3 09:00:52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“麻山种玉”始末及地名成因

      麻山,作为“种玉文化”的载体,其名在玉邑可谓家喻户晓,尽人皆知。然而,关于古人种玉的地点、麻山地名的成因等,在历史长河的不同阶段中,有着它自身的演变过程。此文依据现有的史料,按时间顺序,对其做大体梳理。
      一、种玉地点的演变
        杨伯雍种石得玉的故事,*早见于晋代干宝的《搜神记》。自此书后,雍伯种玉无终山的故事世代相传。郦道元《水经注》曰:“无终山,山有阳翁伯玉田,在县西北有阳公坛社,即阳公之故居也”。

       辽代的政治家、军事家韩匡嗣,到蓟州督导重修独乐寺时,遥望故乡玉田,心事浩茫,赋诗一首。题目为《望无终山》,诗中首句为“峰头生玉诵千秋”,指的就是阳雍伯种石得玉的传说,而负载着种玉故事的“无终山”正是他所望的对象。
      上述两则资料,一个是南北朝(郦道元北魏人),一个是辽代,这说明了至少在辽代以前,传说中种玉的地点都在无终山(无终山的确切位置有争议,此文不论)。
      历史进入到了元代,种玉地点有了新的指向。光绪志载:“元蓟州同知杨德润墓,在城北,有碑。《杨公墓碑》云:杨氏,洛阳人,五季乱,北走幽蓟,徙玉田县,世有善称。种玉阳雍伯,其远祖也。……(杨公)以疾卒于家。……葬县北溪山冯氏里之先茔”。
      该墓碑记载了“溪山”为杨(阳)氏先茔之所在,而此溪山即后世所说的麻山。清《畿辅通志》载:“古溪山,一名麻山”。这些资料证明了:在元代,阳雍伯种玉之处被认作是溪山这一事实。
      到了明代,“溪山”之名发生了演变。山还是那座山,名称却变作了“种玉山”、“麻山”。明嘉靖《蓟州志 玉田卷》山川载:“麻山,在城正北十五里。与傍山相连,南为种玉山,阳雍伯种玉之处,遗址犹存”。该志古迹条目载:“种玉田,城东北十三里有种玉山。”
      可见,随着元代的消亡,土著人的散失,溪山之名也随之湮灭。后来迁入之民,依山上古迹,名之以种玉山。后,又以山的形貌名之以“麻山”。
      从有关记载来看,起初麻山和种玉山分别是两座山,其间相隔1公里,后归之为一。“麻山”之名当晚于“种玉山”,《大明一统志》是一部明代官修的地理总志,没有关于麻山的记载。因为该书成书于英宗天顺五年(1461年),属于明代早期,那时麻山还没有名声。后来“麻山(麻峰)种玉”被列为玉田八景,名声日隆。明万历二十八年(1600年)知县徐德昌在此处树碑,上刻“古人种玉处”。山南坡建寺,名为麻山寺。一系列举动,使麻山成为了“种玉”的不二之地,*终完成了种玉地点由无终山——溪山——种玉山——麻山的演变过程(后三者只是地名的演变)。
      二、“麻山”地名的成因
      元代灭亡,明朝建立,结束了这里数百年游牧民族的统治。改朝换代的杀戮及新朝大批移民的迁入,改变了这里原有聚落的社会结构状态。诸如《杨公墓碑》中记载的“溪山冯氏里”的村落及地名已不知去向。而现在麻山之旁的麻山寺村,村人言其为明初薛氏建庄;玉田《皇清国子监官监生公弼李公墓志铭》云:“李公讳国秀,字公弼。六世祖昇,自淮楚以千户侯屯田于麻山之阳,因家焉”。从这些资料中可以看到,是明初的移民为此山赋予了“麻山”之名,显现了社会变革对地名形成、演变的影响。
      查“麻山”之名,全国以此为地名者多达百余处,此外还有“麻坡”等。这是一种现象,除地名趋同效应之外,必然在表意上有着共同之处。
      古人对山体的命名,一般以其形貌特征为依据。“麻山”之名,当是这个独立山包地貌特征的反映。
      麻,记音字。ma音多变,*对应的是man。因此,麻山,可以是“漫山”的谐音。
      在语言习惯上,玉邑北部山区的人多用“漫”表示山的坡度小。如大泉村人形容大泉山的坡度是“西陡东漫”;螺山人也说“漫坡”(漫,两地皆变调为阴平)。“漫山”就是坡度小的山。此名,表意明晰,地貌契合,可谓名副其实。漫,有些地区发音时会丢弃尾音n(或言吞噬了尾音),读作ma。因而,漫山变读为麻山。这种发音特点,在距离玉田不足300公里的盐山县(属沧州市)就非常明显。
       “麻山”之名,还可能是“馒头山”的谐音简化。此山东北不远处,有与其接壤的三座排列整齐的馒头状山包,隶属麦坡村。村人分别称这三座山为头馒头山、二馒头山、三馒头山,后来分别简称为头麻山、二麻山、三麻山(此信息由村人、笔者同学蒲秉河君提供)。
      地处冀东的燕山余脉,山势连绵舒缓。故,以馒头、马(馒)头、王八盖子、草帽、陀龙、别(鳖)等为山名的屡见不鲜。这样的称谓,都是以山态形貌为命名依据,具有大众语言的鲜明特色,与“麻山”之名同属为一类。
       “麻山”是谐音于“漫山”还是“馒头山”,没有非此即彼的必要,因为两者对山势的表意是一致的。根据“麻山”地名出现的时间判断,这个名称应拜明初移民所赐。南方各地多有麻山之名,此地实有低缓的山包,迁民至此,观其情景,遂地名得焉。麻山脚下有村名麦坡,“麦坡”即“漫坡”的谐音记写,此村名亦可佐证“麻山”的含义。
      麻山,种石得玉的故事传递着人们的向善之心;而这音转字变后的名字,已然成为了记录那个时代活化石般的存在。
      窗外,风儿轻轻地摇摆着花枝。那是拂过麻山的风,是来自恒古的风,我品味着,仿佛嗅到了那弥散的远古气息。

选自拙作《玉田地名解读》一书,文字有改动。
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QQ|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DiscuzX

冀公网安备 13022902000338号

GMT+8, 2024-12-2 20:01 , Processed in 0.123176 second(s), 9 queries , MemCache On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Copyright © 2001-2021, Tencent Cloud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